多多读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19章 加密传输(第1页)

卷首语

1971年10月20日8时19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加密终端屏幕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小李(密码员)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指尖悬在密码箱的机械旋钮上方,指腹因反复摩挲金属纹路而泛着微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他右侧,手里攥着《7步加密流程卡》(编号外-美-加-),卡上“输入密码→激活模块→跳频设置”的步骤被红笔勾出,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曲;老周(驻地主任)坐在桌旁,面前摆着一份折叠整齐的代表团指令单,“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的标题下方,19条含职务、行程的信息清晰罗列;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蹲在电磁监测仪旁,调试跳频信号接收功能,屏幕上“175兆赫,跳变周期3。71秒”的参数稳定闪烁。

“这是代表团在联合国会议期间的第一次日常通信,指令里的19条信息,一条都不能错;加密时的7步流程,一步都不能漏——要是加密出偏差,国内收不到完整指令,会议人员安排就会乱。”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指令单推到小李面前,“你先核对信息,小周盯着监测仪,跳频信号不能断。”小李深吸一口气,拿起指令单:“19条信息,我逐字看,保证没看错职务和行程。”小周抬头看了眼监测仪:“175兆赫频段干扰值-153dbm,跳频模块预热好了,随时能启动。”保密室内,密码箱的齿轮轻微转动声、监测仪的蜂鸣声与钟表“滴答”声交织,一场标志着“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模式确立”的加密传输,在晨光中正式开启。

一、通信前筹备:依据梳理、设备校验与分工(1971年10月18日-19日)

1971年10月18日联合国会议启动后,驻地团队就为“日常通信”做筹备——核心是“明确日常加密的历史依据、确保设备适配跳频功能、定好人员协作分工”,毕竟日常通信需每日执行,若依据模糊、设备故障或分工混乱,可能导致指令传输延迟或泄密,影响代表团会议安排。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规程考据→设备调试→职责确认”,每一步都透着“防日常疏漏”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会议保障的紧张”转为“日常操作的审慎”,为10月20日的首次日常通信筑牢基础。

日常加密通信的“依据考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核心标准:1规程依据: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日-密-7101),日常指令需满足“内容非涉密(仅人员名单、行程等内部安排)、加密频段175兆赫(跳频模式,每3。71秒跳变一次,该周期源于1970年驻美通信测试,可避开美方常规监测周期)、解密反馈时间≤37分钟(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19分钟+国内解密处理18分钟)”;2流程依据:规程规定日常加密需沿用“7步操作法”(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设置跳频→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新增“跳频参数设置”环节(第4步),需双人确认跳频周期与频段;3安全依据:参考1969年驻西欧日常通信案例,“固定频率易被监测,跳频模式可使信号捕获难度提升19倍”,故日常通信强制启用跳频,禁用固定频率。“3。71秒的跳频周期不是随便定的,1970年测试时,这个周期能刚好避开美方监测设备的扫描间隔,不会被持续捕获。”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人员行程不能泄露,跳频是最好的防护,就算美方监测到,也抓不住完整信号。”

加密设备的“跳频适配校验”。团队重点调试三类核心设备,确保支持跳频功能:1密码箱跳频模块:小李与小周共同测试“175兆赫频段跳变”,设置周期3。71秒,模块指示灯每3。71秒闪烁一次(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跳变无卡顿、无频率漂移(误差≤0。01秒),符合《1971年跳频模块技术标准》(编号军-跳-模-7101);2加密终端:小郑测试终端与跳频模块的兼容性,输入190字符模拟指令(与代表团指令字数相近),终端能实时接收跳频信号并输出加密密文,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192字符分钟(达标);3电磁监测仪:小赵(技术人员)校准仪器,确保能捕获175兆赫跳频信号(每3。71秒记录一次频率值),监测误差≤1dbm,可实时判断跳频是否正常。“跳频模块要是卡顿,信号就会停在某个频率,容易被美方抓住;终端要是不兼容,密文就会乱,国内解不出来。”小李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小周补充:“我们测了19次跳变,每次周期都是3。71秒,没偏差,放心。”

人员分工与“协作预演”。团队按“指令核验→加密操作→跳频监测→反馈接收”四岗分工:1小李(指令核验+主操作):负责核对代表团指令、执行7步加密的前3步(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2小周(跳频设置+副操作):负责设置跳频参数(周期3。71秒、频段175兆赫)、执行后4步(跳频设置、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3小郑(跳频监测):全程盯着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周期与干扰值,异常立即通报;4老周(协调+记录):负责与代表团对接指令接收、填写《日常通信记录表》、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确认接收准备。预演重点模拟“跳频设置错误”场景:1首次预演:小周误将跳频周期设为3。17秒,监测仪显示“频率跳变异常”,小李立即暂停操作,重新设置为3。71秒,耗时1分19秒;2二次预演:成功加密发送模拟指令(“日常预演,19条信息”),国内37分钟后回复“接收完整”,全程耗时57分钟(核验10分钟+加密7分钟+等待37分钟+反馈3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时间预期。“预演就是找错,第一次周期设错,后来我把‘3。71秒’写在手上,再也没忘。”小周说,老周补充:“日常通信每天都要做,分工必须熟,协作不能乱,预演就是练默契。”

二、首次日常指令的接收与核验(1971年10月20日8时20分-8时40分)

8时20分,代表团联络员小王将“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指令单送至保密室——指令单为手写,共19条信息,每条含“姓名、职务、参会时段(如10月25日9:00-11:00)、随行人员数量”,无任何敏感内容。小李与小周按“逐字核对、格式确认、无敏感筛查”的流程核验,确保指令无误后再加密,避免因指令错误导致国内解密后信息偏差。核验过程中,团队经历“内容核对→格式确认→安全筛查”,每一步都透着“零错误”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担心看错”转为“核验无误的踏实”,小周则全程协助,确保无遗漏。

8时20分-8时30分:19条信息的逐字核对。小李手持指令单,小周在旁同步查看,逐条确认:1姓名与职务:第1条“张某某,代表团团长,10月25日9:00-11:00,随行2人”,小李轻声念出,小周对照代表团提供的《人员名册》,确认姓名无错别字、职务无误;2参会时段:第7条“李某某,翻译,10月25日10:00-12:00,随行1人”,小周发现“12:00”手写模糊,疑似“13:00”,立即联系小王确认,回复“确为12:00”,避免时段错误;3随行人数:第19条“王某某,安保,10月25日全程,随行0人”,小李确认“0人”无涂改痕迹,与其他18条“1-2人”的格式一致,无异常。“19条信息,最容易错的是姓名错别字和时段模糊,比如‘李’和‘季’,‘12’和‘13’,必须逐字看。”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第7条要是没确认,国内收到错的时段,翻译可能赶不上会议,就麻烦了。”

8时31分-8时35分:指令格式的标准化确认。为适配加密终端格式,团队对指令做格式调整:1统一格式:将每条信息按“姓名+职务+参会时段+随行人数”的顺序排列,删除指令单上的手写备注(如“请提前10分钟到场”,非必要信息),确保每条信息长度一致(均为38字符),便于加密传输;2字符检查:确认无特殊符号(如“x”“√”),所有字符为中文简体(国内解密系统默认格式),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10月25日”而非“十月二十五日”),避免解密乱码;3字数统计:总字数722字符(19条x38字符),符合加密终端“单次最大传输1900字符”的限制,无需分多次发送。“格式不统一,终端可能识别不了,比如特殊符号,国内解密时会显示乱码,必须删干净。”小周在终端上录入指令,小李在旁核对,确保录入与指令单一致,无丢字。

8时36分-8时40分:安全筛查与指令确认。老周与小郑对指令做安全筛查,确保无敏感内容:1敏感信息筛查:检查是否含“会议谈判立场”“内部决策”等涉密内容,确认仅为人员名单与行程,符合《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日-安-7101);2接收确认:老周在《指令接收确认单》上填写“指令内容:19条参会人员信息,无敏感;格式:标准化,722字符;核验结果:合格,准予加密”,小李、小周、小郑分别签字;3国内通报:老周用保密电话联系陈恒,告知“8时40分开始加密,9时17分左右等待回复”,陈恒回复“国内已开启跳频接收设备,175兆赫,3。71秒周期,准备就绪”。“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也不能含敏感内容,筛查是最后一道关,不能漏。”老周将指令单存入保密袋,小李补充:“都准备好了,指令对、格式对、国内也ready,现在就等加密。”

三、7步加密流程与175兆赫跳频执行(1971年10月20日8时41分-9时00分)

8时41分,7步加密流程正式启动——小李与小周按“前3步主操作、后4步副操作”的分工,配合完成加密,小郑紧盯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老周在旁监督流程,核心是“确保每步操作无偏差,跳频信号稳定(每3。71秒跳变一次),指令完整加密为175兆赫跳频信号”。加密过程中,团队经历“密码输入→密钥确认→跳频设置→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专注与协作”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操作初期的紧张”转为“跳频稳定后的安心”,小周则精准把控跳频参数,避免设置错误。

8时41分-8时47分:前3步操作(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小李主导,小周协助:1第一步输入密码(8时41分-8时43分):小李插入01号钥匙,顺时针转19度开锁,输入第1组日常密码“”(前3位“371”自己输入,后3位“907”与小周同步念出),旋钮转动速率0。7秒位,无卡顿,输入后密码箱显示“密码正确,等待密钥”;2第二步确认密钥(8时44分-8时45分):小李插入电子密钥(dZ-),小周同步插入备用密钥(dZ-),两人同时按“确认键”(误差≤0。2秒),模块指示灯从红变绿(激活成功),终端显示“密钥核验通过”;3第三步启动加密(8时46分-8时47分):小李长按密码箱“加密键”3秒,模块显示“加密启动,速率192字符分钟”,终端同步进入“加密模式”,等待指令录入。“前3步最关键,密码输错就锁死,密钥不同步就激活失败,还好和预演一样顺。”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小周补充:“密钥确认时,我盯着小李的手,他按我就按,没差时间。”

8时48分-8时55分:第4步跳频设置(核心新增环节)。小周主导,小李监督:1频段选择:小周在模块上选择“175兆赫”频段,确认后模块显示“频段锁定175兆赫”,小郑立即在监测仪上锁定该频段,记录“当前干扰值-152dbm”;2周期设置:输入跳频周期“3。71秒”,模块指示灯开始按3。71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每3。71秒跳变一次,无漂移;3参数核验:小李用万用表测试跳频模块供电电压(3。7V,正常),小郑记录10次跳变周期(均为3。71秒,误差0。005秒),确认“跳频参数正确,无异常”,老周在《加密流程表》上标注“8:55,跳频设置完成,周期3。71秒”。“跳频是日常通信的核心,周期错了,国内就收不到;频段错了,可能被美方干扰,必须反复核对。”小周说,小郑补充:“监测仪显示跳频很稳,175兆赫没被干扰,信号能传出去。”

8时56分-9时00分:后3步操作(发送指令→初步确认→模块锁定)。小周与小李配合完成:1第五步发送指令(8时56分-8时59分):小周将已录入终端的722字符指令点击“发送”,终端进度条从0%增至100%,耗时3分19秒(192字符分钟,722字符约3。76分钟,符合预期),发送过程中,小郑每3。71秒记录一次跳频信号,确认无中断;2第六步初步确认(8时59分-9时00分):发送完成后,终端显示“指令已加密为175兆赫跳频信号,发送成功”,模块显示“发送计数722字符,无丢失”;3第七步模块锁定(9时00分):小李长按“锁定键”5秒,模块指示灯从绿变红(休眠模式),跳频功能关闭,避免误触发送。“发送时盯着进度条,怕中途断,还好722字符全发出去了,没丢一个字。”小周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锁定模块是为了安全,不然误碰发送,可能发重复指令,国内会混乱。”

四、37分钟解密反馈: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01分-9时38分)

9时01分,团队进入“解密反馈等待”阶段——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紧盯屏幕左上角的“接收信号”提示;小郑仍监测175兆赫频段,每10秒记录一次跳频反馈信号(国内接收后会发送微弱反馈跳频);老周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37分钟,即9时38分);小周则整理加密流程记录,反复核对跳频参数,生怕设置错误导致国内收不到。这37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担心信号丢失”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发送成功的轻松”转为“未收反馈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9时01分-9时20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跳频监测。此时距离反馈时间还有18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1小李的动作:他每隔3。71秒(跳频周期)点击一次终端“刷新”按钮,期待看到“接收反馈”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2小周的担忧:他拿出跳频参数表,反复核对“175兆赫、3。71秒”,嘴里念叨“应该没错,预演时国内就收到了”;3干扰波动:9时12分,175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147dbm(仍低于-100dbm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楼顶天线,发现是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152dbm,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跳频信号,还好是天线歪了。”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跳频信号本来就难抓,美方就算干扰,也只能影响某个频率,抓不住完整指令。”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6分钟就到37分钟了。”

9时21分-9时38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反馈验证。距离37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9时37分,终端突然弹出“收到解密反馈”提示:1反馈接收(9时37分-9时38分):小周点击“接收”,终端显示190字符反馈密文(国内标准反馈长度),信号强度显示-76dbm(清晰,无衰减);2解密操作(9时38分):小李输入第1组密钥点击“解密”,终端在5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反馈内容“指令接收完整,722字符无丢失,无泄密风险,日常通信模式可确立”;3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反馈,确认“接收完整”(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无泄密风险”(跳频信号未被捕获)、“模式确立”(后续日常通信按此流程执行),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反馈收到,验证成功”;4记录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记录表》上填写“9:38,反馈接收,内容‘指令完整、无泄密、模式确立’,通信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说指令全收到,还说日常模式能确立,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流程来!”小李兴奋地举起记录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跳频没问题,3。71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小郑看着监测仪:“175兆赫全程跳频稳定,没被干扰,以后日常通信就用这个参数,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与安全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39分-10月21日8时)

9时39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记录归档、流程标准化、后续安排确认”,确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为每日执行的标准,无衔接漏洞,为联合国会议期间的日常通信提供稳定保障。过程中,团队经历“记录汇总→流程固化→设备维护→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成功的轻松”转为“日常保障的严谨”,为后续每日通信奠定基础。

9时39分-11时00分:通信记录的汇总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通信资料,确保可追溯:1资料分类:将《指令接收确认单》《7步加密流程表》《跳频监测数据》《日常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指令-加密-反馈”顺序装订,标注“1971年10月20日联合国会议首次日常通信,模式确立”;2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跳频参数(175兆赫,3。71秒周期)、加密耗时(19分钟)、反馈时间(37分钟)、指令字数(722字符)”,作为后续日常通信的参考标准;3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屏蔽套材质一致),存入驻地保密柜(与密码箱分柜存放),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一份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档案室备案。“这些记录是‘日常通信标准模板’,以后每天都要按这个格式记,方便核对和追溯。”老周说,小李补充:“我把跳频参数写在加密流程卡上了,以后设置时不用再查规程,直接看卡就行。”

11时01分-13时00分:日常通信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团队将首次通信流程固化为《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编号外-日-操-):1流程固化:明确“每日8时20分接收代表团指令→8时40分开始加密(7步流程,第4步跳频设置:175兆赫,3。71秒)→9时00分发送→9时37分接收反馈→9时40分完成记录”的时间节点,误差不得超过5分钟;2参数固化:规定“日常通信固定使用175兆赫跳频频段,周期3。71秒,发送功率19dbm,密钥使用第1-5组轮换(每日一组,周日用应急组)”,不得随意更改;3人员固化:明确“早班小李(主操作)+小周(副操作)负责日常通信,小郑(监测)+老周(协调)配合”,除非特殊情况,不更换人员,确保操作熟练。“流程固化就是‘定规矩’,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来,不用再临时商量,节省时间,也减少错误。”小周说,小郑补充:“参数不能改,改了国内收不到,比如跳频周期,国内设备已经按3。71秒调好,改了就不同步了。”

13时01分-15时00分:加密设备的维护与状态锁定。小李与小周对设备做维护,确保次日可用:1密码箱维护:清洁跳频模块(用微型毛刷去除灰尘,避免影响跳变)、补充蓄电池电量(连接驻地专用充电器,1900mAh需充电5小时,18时前充满)、锁定模块(指示灯红,休眠模式);2终端维护:清理终端缓存(删除本次指令与密文)、备份解密反馈(加密存储)、检查跳频适配接口(无松动,用胶带固定,避免次日接触不良);3监测仪维护:小郑校准监测仪,注入175兆赫跳频模拟信号(3。71秒周期),确认监测误差≤1dbm,可正常捕获跳频信号。“维护是为了次日通信不出错,比如跳频模块有灰尘,可能导致跳变卡顿;蓄电池没充满,加密到一半没电,就麻烦了。”小李检查充电状态,小周补充:“接口固定好了,明天插终端时不用再调,直接用。”

15时01分-10月21日8时:次日日常通信的准备。团队针对首次通信情况,做好次日准备:1指令对接:老周与代表团联络员小王确认“次日8时20分送达‘10月26日会议议程调整’指令,约190字符”,提前预留核验时间;2人员准备:为早班小李、小周准备早餐(在保密室内食用,避免离开),补充风油精(防止早晨犯困);3应急准备:准备备用跳频模块(1个,参数与原模块一致)、备用密钥(1组,第2组“0”),若原模块故障,可19分钟内完成更换;4预演安排:10月21日7时30分,提前30分钟开展简化预演(仅测试跳频设置与终端连接),确保设备正常。“次日通信虽然是日常,但也要提前准备,比如备用模块,万一原模块坏了,能快速换,不耽误8时40分的加密。”老周说,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明天7时20分到岗,提前检查设备,确保没问题。”

10月21日8时,团队按固化流程启动次日日常通信——8时20分接收指令(190字符,会议议程调整)、8时40分加密(跳频参数175兆赫3。71秒)、9时00分发送、9时37分收到国内反馈“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加密终端上“发送成功”的提示,心里默念:“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了,以后每天都这样,一定能保障好代表团的会议安排。”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眼神里满是坚定——从通信前的规程考据,到19条指令的逐字核验,从7步加密与跳频执行,到37分钟的反馈等待,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日常通信安全”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日常通信已步入正轨,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标准化、无偏差”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日常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日常加密规程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日-密-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日常指令加密频段175兆赫,跳频周期3。71秒(源于1970年驻美测试数据),解密反馈时间≤37分钟,7步流程含跳频设置环节”,与团队的通信流程完全吻合;《1970年驻美跳频测试报告》(编号外-美-跳-7001)记载“3。71秒跳频周期可避开美方监测设备19秒扫描间隔,信号捕获难度提升19倍”,印证跳频周期的历史依据。

跳频模块参数依据:《1971年军用跳频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跳-模-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175兆赫频段跳频周期误差≤0。01秒,发送功率19dbm,跳变响应时间≤0。1秒”,与团队的跳频设置参数一致;《跳频信号监测标准》(编号军-跳-监-7101)规定“监测仪需每跳频周期记录一次频率值,误差≤1dbm”,印证小郑的监测操作真实性。

指令核验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日-安-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日常指令仅含人员名单、行程等非涉密内容,需逐字核对姓名(防错别字)、时段(防模糊)、格式(防乱码),敏感信息筛查需双人确认”,与小李的核验流程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指令记录》(编号外-联-指-)记载“10月20日指令为19条参会人员信息,722字符,无敏感内容”,印证指令内容的真实性。

解密反馈依据:《1971年外交密文解密反馈规程》(编号外-密-反-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国内反馈需含‘接收完整性、泄密风险、模式确认’三项,反馈字数≤190字符,37分钟内送达”,与团队收到的反馈内容一致;《北京-纽约电波传输实测数据》(1971年10月)记载“175兆赫跳频信号传输时间19分钟,国内解密处理18分钟,总耗时37分钟”,印证反馈时间的合理性。

日常模式依据:《1971年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保障方案》(编号外-联-日-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流程需标准化(时间节点、参数、人员固化),设备每日维护,备用设备随时待命”,与团队的闭环工作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日常通信记录》(编号外-联-日-)记载“10月21日通信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无异常”,印证模式固化的有效性。

热门小说推荐
超凡世界

超凡世界

地球少年江云卷入了一个神秘的超凡世界之中,获得了超凡之力,并且开始在地球以及一个个超凡世界,开启了自己追逐巅峰的超凡旅程。VIP。全订阅可入,要验证。普通。(ps已经完本神卡...

神印王座

神印王座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风流英雄猎艳记

风流英雄猎艳记

生长于孤儿院的少年刘翰和几女探险时偶得怪果奇蛇致使身体发生异变与众女合体并习得绝世武功和高超的医术为救人与本地黑帮发生冲突得贵人相助将其剿灭因而得罪日本黑道。参加中学生风采大赛获得保送大学机会。上大学时接受军方秘训后又有日本黑龙会追杀其消灭全部杀手后又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和青歌大赛并取得非凡成绩。即赴台探亲帮助马当选总统世界巡演时与东突遭遇和达赖辩论发现超市支持藏独向世界揭露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在颁奖仪式上其却拒绝领奖主人公奇遇不断出现艳遇连绵不...